鱼群是可再生资源吗(鱼是可再生能源吗)

2022-10-11 19:17:42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鱼群是可再生资源吗(鱼是可再生能源吗)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鱼群是可再生资源吗(鱼是可再生能源吗)相

最近很多人关心鱼群是可再生资源吗(鱼是可再生能源吗)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鱼群是可再生资源吗(鱼是可再生能源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的。”

自然利用经济学把“人类—生产—自然”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总的系统。生产或劳动过程居于这个系统的核心。在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人类总是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换句话说,人们总是不断地发展生产,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的需要。自然界则是人类生命活动的环境,人类生存的资源来源、劳动对象、被改造的客体。

自古以来,人类对自然力的依赖、对自然界的改造,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人类对自然界无能为力、完全依赖自然力的时代已是遥远的过去。现代人除了不能抗拒全局自然灾害和人们刚刚认识的自然现象以外,已经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使自然力和自然物从属于自己,利用它们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自然对人类的从属程度,人类对自然力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均日益增长。社会生产水平越高,技术和工艺越完善,对获得自然物的改造程度和对自然力的利用程度就越高。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作用,对于自然来说多半是单方面的负影响—一人拿走自然的许多赠物,而返还自然的东西却很少。自然利用经济学要求人们不光是从自然界获取什么,而且应当关心自然的保护,使之不致恶化和衰退。要扶持自然,要作为一个系统保持它的平衡。

人的劳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的有意识性,预先能意识到劳动的全过程及其后果,把握现在,预测未来,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与自然界保持协调与和谐。人类这样做,完全是为着自身的利益。

现在,社会、自然和自然资源利用的相互关系,越来越成为很现实和很迫切的问题。随着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自然财富被耗用,获得原料的价值在增长,产品变得越来越昂贵,人们向周围环境排放的废弃物量增多,以至造成环境污染。

新马尔萨斯主义者面对人口、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对社会发展前景作出悲观的估计。他们建议缩减生产甚至停止生产,从中寻求解决资源衰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方案。这种主张背离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背离历史的进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因而实际上是不可取的。

保持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正常相互关系,不是要阻止利用自然资源,不是要停止生产发展过程,从而停止社会的发展过程。人类需要的是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尽量有效地进行生产,因为社会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社会应当给自己提出一项任务:以最大限度的珍惜态度去最节约地对待自然资源,取自自然界的东西,决不能超过它所能提供的发展生产所必需的原料。为此,

第一,获取可再生资源不要超过这样一个界限,致使自然资源丧失自行惰复的能力;

第二,要综合利用所获得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全部元素,

第三,要把废弃物压低到最低限度,从而减少环境污染。

有些人的观点所以不正确,是因为他们在考察所面临的社会生产与自然资源关系问题时往往忽略这样一个基本点,即社会本身及其成员的无穷创造力乃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于我们这个星球上到底有多少种资源,则远远还没有研究,还有待开发。人们只知道地球表面有什么,而对地球10公里深处,任何人还没有考察过。

从宏观角度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有效经营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组成部分。所以在有效经营之外,谈论自然的合理利用,是不可思议的。但从微观角度看,全社会利益与个别企业利益并非总是一致的。因为自然的合理利用是从国民经济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别企业的利益出发。

每个企业要遵循有关自然资源利用和限制废弃物的规定标准,可能不得不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和日常费用。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所需要投资,往往不是为付出投资的企业带来益处,例如为减少空气和水的污染付出投资的企业带来益处,而是为利用这些空气和水资源的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带来益处。这是其一。

其二,在许多场合下,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措施投资,不是立即达到基本效果,而是在未来,当最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开始带来日益增大的效果,有助于延长资源利用期限或能防止现有财富减退时,才能达到其基本效果。这就是为什么自然利用和环境保护投资效益,必须从宏观的、长远的观点,从整个社会及其全体成员的利益的角度去考察,才是清楚的,令人可信的。

为了合理地利用自然和进行有效的经营,首先必须实现社会生产的合理化,用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成果,改造整个生产过程。这是一个很宽的概念,而且必须采用经济分析的方法,从经济机制上进行考察,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经济机制既包括计划、管理、价值评价,也包括对自然保护措施的绝对效果和相对效果分析,以及对计划、管理和经济鼓励方法的当代发展形式作出有根据的论证。同时,对社会生产向密封型系统转化的起始阶段的问题,其中包括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自然利用经济的影响问题,也必须进行经济分析。“

经济分析的基础工作是经济计算。经济计算是为全社会的利益制订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资料。为了进行这种经济计算,首先要有关于现有自然资源及其分类的详细信息,包括关于资源拥有状况、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地域分布、可利用性等方面的数据,可能资源的预测数据,例如关于有用矿藏的储量,未利用能源等数据。

其次,必须有关于自然资源价值评价资料。这些资料,不论在资源自身的产地或者对于资源的其他来源(土地、森林、水),都十分重要。其三,还必须有关于资源获得、运输和使用投资的资料。总的趋势是,人们首先利用分布在消费中心的和高质量的资源,然后才利用分布较远和质量较次的资源。

因此,资源利用投资及其产品成本都在增长。最后,是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及消除危害所需投资的资料。这些资料是研究确定污染对某些财富造成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大小的根据。

对于环境污染来说,经济计算就是从数量上计算环境污染给人类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经济损失包括基金损失、产品损失或增加日常费用的损失。例如,减少鱼塘内鱼类数量,解少森林树木数量,为基金损失。农产品减产量和捕鱼减少量,为产品损失。居民患病引起的支出,可归于社会损失。

要准确计算这些损失是困难的。环境污染本身的量,一般是按空气、水、土壤、动植物体内所含有害物质来测定。苏联各地设立许多监测站,其任务包括分析空气、水及其他自然资源样品,测定这些资源中的有害物质含量。环境污染,不合标准的劳动条件,不良的居住和休息条件,超员运行和运输工作不协调状态,都会危害人们的健康。

休养地条件和风景的恶化,当地人口超载,都属于社会危害。难点在于许多社会危害不能用经济、价值指标来表示,或者只能部分地加以表示。例如,不能从经济上确定不良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和缩短寿命的损失,但是可以计算居民患病的有关耗费,如治疗费和住院费,因不出勤造成的产品损失。

可以确定有害物质的污染对农林渔业造成的减产,恶化产品质量,减少林木生长量,灭绝林中有益动植物,减少鱼群和恶化鱼类品质等等损失。环境污染腐蚀建筑物、设施、设备,缩短其服务年限,增加维修费用,还增加对居民供应净水、运送和处理垃圾、清理街道、修缮建筑物等方面的费用。这些费用都是可以计算的。

为了计算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不仅需要知道工业、运输、居民、供销等单位向周围环境排放多少污染物质,还应当知道这些物质的去向,有多少“承受者”,污染多少财富。同样数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地点不同,所造成的危害也显然不同。因此,对于污染危害可从两点来评价:

第一、根据排放污染物质的数量和这些物质在空气、水、土壤中的浓度;

第二、根据当地污染“承受者”的数量和容量。也就是说,必须确定单位污染物质对居民,每公顷农林用地,单位固定基金,单位水资源所造成的可比危害。这种单位可比危害可能不与污染物质成比例地增加,它的增长可能快于污染物质的增加。重要的是,不仅要知道污染造成怎样的危害,而且要知道消除污染后果需要多少投资。

防止和消除危害所需投资,同自然合理利用投资一样,对于每个当事企业可能是不得已的,会增大它的产品成本。必须研究和实施既能鼓励企业关心自然保护又对它有利的经济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