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资源有机资源(可再生资源百科)

2023-05-28 19:17:49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有机资源(可再生资源百科)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有机资源(可再生资源百科)相关内

最近很多人关心可再生资源有机资源(可再生资源百科)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可再生资源有机资源(可再生资源百科)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资源型企业”和“绿色创新”这两个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对于而言这是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因此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资源”、“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进行准确的概念界定,然后应用循环经济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对资源型企业绿色创新的机理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基于资源基础观、动态能力观、自然资源基础观和绿色创新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剖析资源型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1.资源的内涵与性质。对“资源型企业”概念界定的逻辑起点首先是对“资源”的认识与定义。资源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丰富的集合名词,“资源”的概念有“广义资源”概念与“狭义资源”概念之分。一般意义上的“资”乃物产、钱财的总称,“源”是来源、根源,故资源是“资财之源”,是人类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现代汉语辞海》中对资源的解释有两种,其一是指:“人类借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如土地、江河、矿藏、动植物等”;其二是指:“一国或一定区域内拥有的人、财、物等物质要素的总称”。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劳动和土地是财富形成的两个原始要素,自然界为劳动提供原材料,劳动把原材料转化为财富,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故“广义资源”概念正如现代经济学中的界定,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其中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气候、矿产、生物等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信息、技术、知识等等。而“狭义资源”概念就是指自然资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给自然资源下的定义是: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将自然资源分为地表资源和地壳资源,地表资源主要包括水、大气、土地、生物等资源,地壳资源主要包括矿物原料、矿物质能源等。

资源型企业中的“资源”锁定在后者,即重点研究矿物原料和矿物质能源这些资源,而不涉及地表资源和广义资源概念中的其他资源。因而,将“资源”界定在更为狭义的范畴内,“资源型企业”中的“资源”特指: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探索到的或经初级加工且有价值的、稀缺的、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的地下矿物原料或矿物质能源的统称。这些资源通常以自然状态直接进入生产或消费过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福利。这一概念除了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有价值、稀缺的、在空间分布不均衡等属性外,特别强调资源的特殊性质:

(1)可利用性。基于西蒙的“有限理性”原理,因为决策会受到理性的限度、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期的难题和行为的可行性范围等多方面制约,而决策的结果是在未来才会发生,有些结果无法预期,即使决策者完整描述了决策的结果,也由于决策者一般仅能认知到“真实世界”的极度简化模型,最关键的因果链往往非常简短,所以决策者无法掌握所有结果,而是随着对结果的偏好转移,从一种价值要素转向另一种价值要素。因此,人类很难完整预期资源利用的价值,也只能想到有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方案,且对决策的结果认识也是零零碎碎不完整的。故一定是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可探索到和利用的资源才是有意义的。

(2)可持续性。矿产资源是在经历漫长地质运动演变过程后缓慢形成的,属于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而且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地球对于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废弃物的吸收是有限制的。人类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产生出的热量和垃圾又投回地球,污染空气、土壤和水。

地球的“源”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能力以及地球的“汇”吸收污染物和废弃物的能力是有极限的,许多资源的“源”在下降或枯竭,而许多“汇”在被填满或会溢出,“源”和“汇”是动态发展的,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故根据可持续发展原理,资源的可持续性是指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福利的,是要承载人类可持续发展的。

2.资源型企业的概念。如前所述,资源型企业是随着中国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宏观政策强大推动下催生的一个中国语境下的概念。中国作为世界上煤炭、钢铁、石油、建材等消耗大国,拥有一批古老而传统的资源型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前50名中石油、钢铁、煤炭、能源、铜、铝等资源型企业就有12家。但是,目前为止,由于学者研究的侧重不同,加之资源内涵本身的博大精深,学术界对资源型企业的界定仍未形成明晰一致的概念。

资源型企业概念的演进与理论发展和企业实践密不可分,随着企业业务的延伸和拓展,资源型企业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定义的理论视角也呈现多样化。在实践方面,伴随着资源型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其经营业务范围已不仅仅囿于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近年来,各级政府、学术界对资源型企业给予极大的关注,学术界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界定会引起研究资源型企业逻辑起点差异,故结论也会截然不同。有学者侧重于资源的不同内涵,而有的学者却侧重于生产过程,也有的学者兼而有之。

纵观对资源型企业林林总总的描述,由于对资源的界定和理解不一,这些定义的内涵与外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王锋正认为资源包括地下的矿产资源和地上动植物资源,因而资源型企业涵盖的范围涉及除了矿产资源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烟草制品、造纸皮革等等,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15个行业;而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包括煤炭、钢铁、有色、石油、黄金等行业。基于对资源的界定倾向于后者,认为主要指地下矿产资源,涉及石油、煤炭、矿产、电力等行业。

深入研究资源型企业的演进历史与现实不难发现,已有资源型企业的概念更为突出的不足是未能准确反映现实世界中资源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多数学者认为资源型企业主要产出是矿产品和初级产品,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开采与初级加工。但是现实中无论是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开滦集团、山西焦煤集团等煤炭资源型企业,还是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太钢集团等金属资源型企业的发展,这些企业都在依托主业拓展相关业务并提供配套服务,已经形成清晰的多元化、一体化成长战略。

有鉴于此,认为资源型企业是指:以开发与加工矿产资源为主业、依托资源经营拓展和延伸相关业务范围并提供服务、依赖资源的独占获取超额利润形成竞争优势而实现经济增长的企业,且这类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的影响较大,存在严重的负外部性。

本定义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资源型企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秉承“资源型经济”的理念,主要指开发和利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以及铜、铁等矿物资源的企业,因为这些资源分布在地理上呈现非常突出的不均衡性,对于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作用。这些企业的集合往往构成一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资源型产品是区际(国际)贸易的主体,主导着贸易格局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第二层是强调资源型企业成长的战略不仅仅局限于资源的开采和初级加工,虽然依赖于资源独占优势,但更突出资源的开发是企业成长与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与竞争优势来源,“开发”与“开采”具有非常不同的内涵,开发包含新产品的开发利用、工艺流程的技术改进、相关业务的拓展与延伸等等,强调在企业经营活动各个环节中创新的渗透与应用。

第三层是突出资源型企业的成长同时伴随着极大的负外部性,因为资源型企业的成长与资源的消耗存在反向耦合,资源耗竭无疑直接威胁着资源型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问题;同时,资源型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大气污染、水土流失、地表塌陷、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破坏和生态衰退问题,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与挑战。

因此,资源型企业成长与持续发展必将建立在“绿色”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上,绿色创新成为的资源型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引擎和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