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财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现

2022-01-23 08:56:00
导读今天,环保百科带来财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现,如果您想了解财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现,请往下看。“十四五”开局之年,

今天,环保百科带来财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现,如果您想了解财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果显现,请往下看。

“十四五”开局之年,财政金融政策充足发力、精准滴灌,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有力支撑了宏观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

展望2022年,财政金融政策仍将有力度、更精准,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发挥好宏观政策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更加主动有为,更加积极进取,注重靠前发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财税金融环境。

“增减”之间有力度

2021年,财政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体现在“增减”之间。

“增减”之间,增的是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以适度的强度继续支持稳增长、助实体。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增长1.8%,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了财力保障。2021年,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建立,规模达到2.8万亿元,比2020年增加1.1万亿元,基本实现了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的全覆盖。

专项债券是政府拉动投资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工具之一。2021年,全国人大批准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截至12月15日,新增专项债券发行3.42万亿元,占已下达额度的97%,全年发行工作基本完成,为稳投资、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增减”之间,增的是货币信贷总量。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主要金融指标在2020年高基数基础上继续保持有力增长。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同比多增3150亿元。2021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分别增长9%和10.3%。从2020年、2021年两年平均看,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

“增减”之间,减的是税费,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统计显示,2021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预计超1万亿元,高于超过7000亿元的预期目标。

“增减”之间,减的是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贷款利率降至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2021年全年企业贷款利率为4.61%,比2020年下降0.1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0.69个百分点。

“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有力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总体看,2021年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由降转升,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超过前一年,体现出金融回归本源、落实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对支持市场主体恢复和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

精准滴灌有温度

2021年,宏观政策有力度更有温度。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中小微企业是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就业的主力军。2021年,金融支持和减税降费聚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制造业、科技创新,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纾困措施,有效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针对年销售额4亿元以下(不含4亿元)的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延缓缴纳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政策,其中制造业中型企业可以延缓缴纳政策规定范围内税费的50%,制造业小微企业可以延缓缴纳政策规定范围内税费的全部。”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说。

国家税务总局统计显示,这些措施预计将为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税(费)2000亿元,为煤电和供热企业办理“减、退、缓”税270亿元,有效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

专项债资金也花在了“刀刃上”。从资金投向看,全部用于重点领域,其中约五成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约三成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卫生健康、教育、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事业;约两成投向农林水利、能源、城乡冷链物流等,对带动扩大有效投资、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获得了更多低成本资金支持。2021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1.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20.2个百分点。2021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了超过44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3%。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2022年将进一步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定向支持功能,继续实施普惠小微企业的相关支持工具,利用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

靠前发力增效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这意味着“稳”仍将是今年宏观政策的主基调。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