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垃圾焚烧发电厂里的开学第一课

2019-04-03 09:33:30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垃圾焚烧发电厂里的开学第一课,大家是否对垃圾焚烧发电厂里的开学第一课感兴趣呢。正是这样一次短暂的实地参观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垃圾焚烧发电厂里的开学第一课,大家是否对垃圾焚烧发电厂里的开学第一课感兴趣呢。

正是这样一次短暂的实地参观,才让同学们发自内心地感慨垃圾减量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这比100 次外界语言灌输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

2 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是北京市中小学生返校上课的第一天。为了以绿色环保为主题开启新学期,北京市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门头沟区的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垃圾资源化处理的全过程。

焚烧垃圾不见“脏和臭”

“车子开进厂区的时候,我还在纳闷儿,这大概是IT 高科技园区吧,完全没有想到竟然是一个焚烧垃圾的地方。这里没有弥漫在空中的臭气,也没有随风飞舞的彩色塑料袋。”七年级1 班的赵皓琪一下车就兴奋不已,在她的脑海中,垃圾焚烧厂的默认设置应该是“脏和臭”。

令她没有想到的是鲁家山垃圾焚烧厂白顶绿墙相拼接的厂房及各操作空间,几乎闻不到臭味,更看不到任何的苍蝇、飞虫。原来,垃圾进入垃圾池后产生的臭气,在设计负压的作用下,比大气压还低,臭味不能往上面的空气中散发,只能被压进垃圾池内部,再经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被抽入炉内作为助燃风,确保臭气不会外逸。

“我们每人每天大概产生1 公斤垃圾,听起来并不多,只有两瓶矿泉水那么重,可是都聚在一起,就太壮观了!”七年级2 班的路畅惊诧地表示,像北京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每个人稍微约束一下自己就可能对环境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就拿刚刚过去的春节来说,她所在的小区属于烟花爆竹禁放区,今年明显感觉到除夕夜安静了,特别是初一早上,小区的地面干干净净,清洁工人再也不用像往年那样,花费一个上午清扫花花绿绿的烟花碎屑了。

如果把一座城市比喻成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每个人就如同是一根毛细血管,虽然纤细,但数量巨大,是循环过程中不可堵塞的终端。对于生态环境而言,每个生命都与之休戚相关,只有认识到个体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联,把自己与其他生命都置身于自然中,才能体会到节约、简约的意义。

正是这样一次短暂的实地参观,才让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感慨垃圾减量的现实性和紧迫性,而这比100次外界语言灌输的影响更深远、更持久。

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清运车运来的垃圾是直接送到车间燃烧吗?”路畅提出的问题一听就不简单。“我们这里有两座垃圾池,从外面运进来的垃圾先在池子里发酵5 到7 天,这样能够提高垃圾的热值,充分发酵后才能被送入焚烧炉。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这样一个时间来处理。比如说有时候垃圾中混杂着旧床垫、旧电视机,这些都不能用燃烧的方法,得分离出去另做处理。还有的时候,厨余垃圾的含量太大,一点儿热值都没有,影响燃烧的效率。” 跟随着现场工作人员魏明双的讲解,同学们来到控制室。透过大而厚的玻璃,眼前是2 座长59 米、宽27 米、高33.5 米的巨型垃圾池。垃圾池中是经过发酵预处理的垃圾,尽管大多数垃圾已经变成黑色的絮状物,但是散落其间的彩色包装袋、废旧布头还是依稀可见。技术员一边监控着电子屏幕,一边熟练地操控着桥式重机,红色的液压抓斗一把就抓起10 吨左右的垃圾,将其送入垃圾落料槽,再送进炉膛。只见炉床不断翻滚、搅拌,垃圾被干燥、点燃、燃烧,之前的固态垃圾变成了少量的炉渣被排出。燃烧产生的热量则由多个受热面元件吸收,产生蒸汽,再进入汽机,推动机组发电。蒸汽经过冷却后变成水,再回收循环利用。

眼前的情景让同学们深深吸了一口气,平时老师总是提醒大家做好垃圾分类,“厨余垃圾要单独放在一个袋子里,废旧纸盒书刊要卖给小区专门回收废品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教诲同学们都能倒背如流,却没有想到在垃圾焚烧发电厂看到它们的“归宿”。旧床垫、旧电器、厨房产生的餐厨垃圾本不该来到这里,却由于源头的不当分离增加了终端的工作量,更可惜的是有些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也混在被焚烧的垃圾中,一旦被燃烧便永远地消失了。

关心垃圾也关心空气

“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会不会对周围的空气造成污染呢?”七年级的学生对环境的关切丝毫不低于成年人,牛帅的疑问引起了很多同学的思考,尽管焚烧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人们对于垃圾焚烧处理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有些人还怀有很深的抵触情绪,焚烧产生的二噁英气体是其中一个症结。“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是我们一直都特别关注的问题,鲁家山垃圾焚烧厂产生的烟气经过余热锅炉后,分别要经过脱酸塔、布袋除尘器、脱硝塔,净化达标以后,通过100 米高的烟囱排入大气。二噁英的排放也远远严于北京市的地方排放标准。”同学们听了魏明双的讲解,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想不到,在校园里就能望见的山脚下居然有这么一座先进的垃圾焚烧厂,更没有想到自己日常产生的垃圾就是在这里实现华丽变身的。

“既然焚烧可以处理这么多的垃圾,只产生少量的炉渣,还能发电,那我们还有必要减少垃圾的产生吗?”一位男同学小声地问身边的魏双明,“虽然生活垃圾能够得到妥善的处理,并燃烧发电,但这也是最后的办法。每一种物品的生产都需要耗费很多的能源和资源,我们要想办法延长这些物质的使用寿命,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个回答解开了很多同学心中的疑问。

相距不足30 公里的北京市教科院附属石景山实验学校就这样和鲁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立了紧密的联结,一个是位于石景山的“年轻”学校,自成立之初,就一直努力探索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课程,注重与社区的交流沟通与学习,让更多的家庭、社区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实践中。

另一个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是世界单体一次投运规模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每天从北京石景山、门头沟等地区经分类收集和分选预处理后的生活垃圾和原生垃圾共计3000 吨,占北京日产出全部垃圾的六分之一。这次将环保课堂搬到垃圾焚烧厂,也是北京市生态环境教育工作一次新尝试,由生态环境部门牵线,实现学校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手拉手、面对面,做到设施向校园开放、向学生开放、点对点开放的新模式。

目前,北京市共有18 家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现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一千余批次3 万余人。到2020 年,预计开放单位将达到50 家左右,更多的公众将走进环保设施,去体会、去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将会付诸更多的绿色生活行动。

(编辑:Wendy)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