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观企业——东方园林的困境与反转

2019-03-05 10:57:00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观企业——东方园林的困境与反转,大家是否对观企业——东方园林的困境与反转感兴趣呢。2018年5月,东方园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观企业——东方园林的困境与反转,大家是否对观企业——东方园林的困境与反转感兴趣呢。

2018年5月,东方园林发债意外遇冷,引发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公司股价一路狂泄,半年内市值蒸发近400亿元,缩水幅度超六成。

2019年1月31日,东方园林再发“利空”。公司一改此前的乐观预期,下修全年业绩最低至16.33亿元,预计同比至多下滑25%。

然而,或许是大环境的改善,“利空”之下的东方园林没有再度受挫,反倒由此开启一轮股价反弹行情。

有观点认为,股价的长时间下跌会使得负面方向的思考和演化变得足够充分,当负面信息被充分体现后,正面解读便可展开。相对于业绩而言,融资规模和偿付能力才是体现东方园林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

自2018年年底至今,东方园林已先后完成了超过70亿元的债券兑付工作,并开始启动新一轮投融资计划,公司的反转逻辑或在于此。

“危机”暂缓 股价反转

东方园林原本主营园林环境景观设计和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业务,公司于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至2013年,东方园林业绩增势迅猛,公司营业收入由5.84亿元增至49.74亿元,年均增长70.83%;净利润由8373万元增至8.89亿元,年均增长81.51%。

2014年,受房地产市场下滑和地方政府债务调控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东方园林业绩开始出现下滑,公司随即提出“二次创业”,在尝试通过PPP模式开展业务的同时,先后涉足水系治理、全域旅游以及固废处理等业务领域。

得益于新增业务提振,2016-2017年,东方园林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64亿元和152.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9.16%和77.79%;实现净利润12.96亿元和21.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23%和68.13%。同期,公司市值由171.84亿元的低位升至614.06亿元,增幅超过两倍。

令人猝不及防的是,2018年5月21日,东方园林尾盘突然急速“跳水”,期间一度触及跌停。此后,公司股价持续“崩塌”,半年内市值缩水幅度超过60%。

公开信息显示,东方园林的股价“崩盘”始于公司的一则债券发行公告。2018年5月21日下午4时,东方园林发布《2018年面向合格投资者公开发行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结果公告》称,公司发行的2018年第一期公司债最终募集资金金额为5000万元。

按照原本计划,东方园林第一期债券的发行规模为不超过10亿元。其中,有5亿元募集资金计划用于偿还公司即将到期的债务,剩余资金则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由于最终募资规模仅为原计划的5%,东方园林的高额债务引发了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

有分析指出,截至2018年6月,东方园林的有息负债规模约为103.86亿元,包括33.95亿元短期借款、22.37亿元应付债券、39亿元短期应付债券以及5.07亿元长期借款。其中,公司需要在2018年年底前兑付的债券金额接近29亿元。而同期,公司的账面货币资金仅为20.34亿元。

同时,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1-5月,两市共有69只债券宣布发行失败,较2017年同期增长72.5%,涉及公司共计59家。其中,4月至5月间,共有37只债券发行失败,占比达到53.62%。此外,包括盾安集团、神雾环保、富贵鸟、凯迪生态、中安消在内的多家公司也在此期间相继爆出债券违约事件。

诸多公司债务违约事件的集中爆发,使市场对东方园林的债务风险质疑持续放大,进而引发了股价“踩踏”。

与市场观点相对,东方园林认为,公司的经营状况一直良好,并不存在兑付危机。

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东方园林表示,公司发债遇冷主要是因为紧信用叠加民企违约潮引发的市场担忧,导致了极端的“民企一刀切”现象;另外,在面对四、五月份资管新规落地和部分信用债券主体违约引发的大量债券取消和延期发行情况下,未能及时调整发债时点和进度,也是导致发债遇冷的诱因。

数据显示,2018年6至12月间,东方园林累计兑付债券本息30.46亿元,完成了对2018年全部债券的兑付工作。2019年1月至2月,公司先后兑付15.89亿元短期债券以及12.46亿元超短期融资债券,公司违约风险得到缓解。

或是基于上述原因,此后发布业绩“变脸”公告的东方园林股价非但没有下跌,反而迎来意外反转。

2019年1月31日,东方园林发布《2018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将此前预计的2018年净利润金额由21.78亿-28.31亿元,下调为16.33亿-21.78亿元;公司业绩增速由0%-30%下调为-25%-0%。

但交易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27日,东方园林股价已较年初上涨19.40%。

千亿订单待“哺”

自2014年起,东方园林开始尝试改变原有的工程业务模式,并逐步向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投资模式转型。

与传统工程模式相比,PPP模式下的项目主要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及维护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

由于有社会资本参与项目投融资,PPP模式下的工程项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公共部门的短期财务支出和债务扩张压力,有效减轻财政负担,进而帮助公共部门撬动更多、更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同时,项目施工企业也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项目订单提升业绩。

因此,2015年11月,东方园林以12.75亿元价格完成对上海立源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山环保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收购,公司逐步完成由从事市政园林工程建设为主的企业向以水系治理为主的生态修复企业的转型。

伴随水治理行业需求爆发,2016年起,东方园林的PPP订单得以快速累积。

年报数据显示,2016年,东方园林共计中标PPP订单投资总额380.1亿元;2017年,东方园林共计中标PPP项目50个,涉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域旅游、市政园林和土壤矿山修复等领域,中标金额合计715.71亿元,同比增长88.3%;截至2017年年底,公司累计中标PPP项目88个,累计投资额1434.51亿元。

2018年1-6月,东方园林新增中标PPP项目36个,中标金额339.48亿元,公司累计投资额增至1773.99亿元。

根据年报,正常情况下,东方园林的项目运作周期约为1-3年,部分项目周期约为3-5年。这意味着,仅以2017年至2018年6月间新增订单规模计算,未来5年,东方园林的年均可执行订单金额接近300亿元。

在接受投资者调研时,东方园林曾表示,PPP项目的关键在于融资额度,公司未来能与银行签订多少战略协议,就能看到未来有多少发展潜力。与之相比,业绩数据是相对滞后性指标,公司的成长空间更有赖于企业的融资规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