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塑料破碎再生资源(扬州废铝回收再生厂家)

2023-06-22 13:20:07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扬州塑料破碎再生资源(扬州废铝回收再生厂家)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扬州塑料破碎再生资源(扬州废铝回收

最近很多人关心扬州塑料破碎再生资源(扬州废铝回收再生厂家)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扬州塑料破碎再生资源(扬州废铝回收再生厂家)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唐凯,陈俊杰)

1. 英科再生:全球塑料循环再生利用领导者

塑料循环再生利用领先企业。英科再生是一家主要从事可再生塑料的回收、再生和利用业务的高科技制造商,是将塑料回收再生与时尚消费品运用完美结合的独创企业,业务领域涵盖“塑料回收——塑料再生——再生塑料制品——循环回收”的全产业链。公司总部位于山东淄博,旗下拥有山东淄博、上海奉贤、安徽六安、江苏镇江、马来西亚及正在建设中的越南六大基地。公司与境内外的塑料回收点深度合作,从国内外回收处理多种可再生塑料,建立起完善的可再生塑料回收系统,借助自研回收设备降低回收转运成本,运用先进的塑料再生技术和再生塑料制品开发技术,实现塑料的再生利用,并通过新颖时尚的产品设计提高附加值,形成具有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循环经济模式。

纵向覆盖PS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全产业链。公司从2002年创立至今,从以塑代木的框条制品生产起步,逐步向再生造粒、塑料回收等上游延伸,围绕塑料循环再生利用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在回收设备、再生技术、应用领域和塑料品类多个维度实现了飞跃发展。公司主要围绕回收、再生、利用三方面核心技术,形成了三大类主营业务:

(1)在塑料回收领域,目前公司回收的塑料以PS泡沫塑料为主,公司自行研发了节能高效的PS泡沫减容增密机。目前,公司自主研发的泡沫减容增密机已在全球超过50个国家的400余个回收点得到应用,国内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融合项目(也称“两网融合”项目)也开始使用公司的该产品。(2)在塑料再生领域,公司运用先进的塑料再生造粒技术将可再生塑料制成工业原材料,一部分直接销售给下游塑料制品企业,另一部分自用制成再生塑料制品。(3)在再生塑料利用领域,公司以先进的塑料多层共挤工艺,将再生塑料粒子制成再生塑料制品,实现了从可再生塑料到时尚家居消费品的高附加值利用。

横向拓展PET等多品类塑料循环利用领域。PET塑料主要用于制造包装盒、饮料瓶和纺织品等。公司投资建设马来西亚英科5万吨/年PET回收再生项目,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生产设备、研发检测仪器选型和部分设备的安装调试,预计今年底将正式投产。公司储备了PET回收设备技术,马来西亚基地建成后将利用现有全球回收网络基础回收以PET饮料瓶为主的可再生PET塑料。另外,公司IPO募投项目10万吨/年多品类塑料高质化再生项目将涉及PET、PP、PE、HDPE等其它种类塑料的回收利用。

股权结构稳定集中,保障公司稳定发展。董事长刘方毅先生为公司实控人,同时也是英科医疗的实控人。截至2021年7月,刘方毅先生合计持有公司40.77%的股份,公司董事、总经理金喆间接持有公司1.19%的股份。公司共有5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2名,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公司员工人数达2774人。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14家,参股公司1家,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利于管理稳定和决策高效执行。

设立员工持股平台,绑定核心员工利益。目前,公司员工持股平台共有4个,包括英翔投资、英萃投资、宁波英鸿、宁波英麒,其中英翔投资、英萃投资成立于2010年12月,宁波英鸿、宁波英麒成立于2018年11月。4大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股5.65%,持股员工人数合计128人,公司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将董事长、总经理及核心技术和管理人员利益与公司绑定,有助于调动核心员工积极性,有力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公司收入利润持续高增。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成品框、线条、再生塑料粒子和回收设备等,其他业务主要为资金拆借的利息收入以及废料销售等业务产生的收入。受益于下游应用环保塑料成品框以及线条产品需求保持较快增长,2017-2021H1公司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2017-2020年期间收入、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8.7%和47.8%。2018-2019年公司收入增速有所下滑,一方面是因为国内实施禁废令的背景下公司国内造粒产能逐步向马来西亚搬迁导致,至2018年底公司境内大部分造粒产能完成搬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中美贸易争端影响,公司生产的线条、回收设备和部分成品框被加征关税,因而导致收入增速下滑,其中2019年成品框收入同比下降10.57%。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线条、塑料粒子收入小幅下滑,但受益于疫情下海外居家时间延长,公司成品框收入同比增长51.06%至8.90亿元,带动总体收入高增;同时,在疫情爆发背景下公司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临时开发了以PET片材为主材的一次性防护面罩,该部分贡献收入1.99亿元、净利润0.92亿元。2020年公司营收达16.99亿元,同比增长33.46%,归母净利润达2.17亿元,同比增长128.23%。2020年底一次性防护面罩业务已终止,扣除面罩影响,2020年公司收入为15.00亿元,同比增长17.8%,扣非净利润为1.25亿元,同比增长51.92%;扣除面罩影响,公司2017-2020年期间收入、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3.8%和27.0%。

成品框、线条和再生粒子贡献主要收入和毛利。剔除面罩业务,2020年公司成品框、线条、再生塑料粒子收入分别占到公司总收入的59.34%、22.87%、15.13%,此三项目业务毛利润占比分别为62.44%、25.50%、8.02%。其中,成品框和线条两项收入占比达82.21%,毛利占比87.94%。

公司业务以外销为主,其中北美收入占比约50%。2018-2020年公司境外销售收入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72.37%、63.56%、76.77%。公司与北美洲、欧洲、东南亚等各国家和地区客户保持长期合作,其中北美是公司第一大销售区域,2020年北美收入占比达49.28%。受中美贸易争端影响,2018年公司对美国销售占比有所下降,带动境外销售占比下降,公司积极开拓非北美市场,2019年境外销售占比回升。2020年受疫情影响,公司一次性面罩销售主要销往海外,且境内的粒子销售受疫情影响下滑,导致2020年公司境外销售占比提升。

费用管控表现出色,研发费率持续提升。2017-2020年公司销售费用率总体保持平稳,2021H1销售费率下降主要因新会计准则下运费计入营业成本所致,实际较为平稳。受益于管理效率的提升,公司管理费用率逐年下降,从2017年的7.05%下降到2021H1的5.69%。同时,公司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研发费用率逐年提高,从2017年的3.63%增加到2021H1的4.51%,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达0.77亿元,有助于巩固和扩大公司竞争优势。财务费用方面由于公司外销占比高,公司主要以美元进行结算,持有的美元资产大于美元负债,因此汇兑损益对财务费用造成波动;2020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较多,导致公司汇兑损失金额较大,2020年公司财务费用率达2.29%。

利润率稳步提升,全产业链布局增强优势。公司近年毛利率和净利率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2020年公司毛利率达35.78%,净利率达12.79%。2021H1公司毛利率为30.69%,同比下降4.31 pct,主要因新会计准则下运费计入营业成本所致,恢复原口径后毛利率同比提升约6.4 pct(剔除面罩影响)。

公司业务覆盖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通过在全球布局上游回收业务使得公司能够相对低价、稳定地获取再生塑料原料,中游先进的造粒技术提升了造粒质量,在下游布局时尚家居消费品实现再生塑料高价值利用,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提升;同时,回收再生造粒具有周期性,在粒子价格上涨时公司再生粒子毛利率增加,在粒子价格下跌时公司的再生塑料制品可削弱粒子价格下降的不利影响,因此公司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平滑毛利率。分业务来看,公司各业务毛利率总体平稳。其中环保回收设备的毛利率最高,2020年公司环保回收设备业务毛利率达69.90%;线条和成品框定制化程度相对较高,其毛利率分别为35.28%、33.30%;再生塑料粒子毛利率最低,为16.81%。

毛利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行业内主要可比企业有格林美、南京聚隆、国风塑业、远东新世纪、Indorama Ventures和FP corporation等。其中格林美、南京聚隆和国风塑业生产的塑木型材主要用于室外装饰、园林市政工程等领域,远东新世纪、Indorama Ventures和FP corporation主要在境外从事食品级和长丝级再生PET业务。公司形成了独立、完整、规范的符合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特征的研发、采购、生产和销售的体系,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使得公司获得较高的毛利率,同时公司下游产品主要用于家居装饰,消费属性较强。另外,公司的环保设备应用领域小,竞争环境相对宽松,公司在成本和定价方面能够取得一定优势。

资产负债率连年下降。2018-2020年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85%、41.69%和27.64%,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8年由于马来西亚英科资金需求,新增借款金额较多,导致2018年资产负债率有所增加,2020年公司偿还了较多借款,资产负债率有所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相比可比公司处于较低水平。

收现比维持高位,现金流质量较好。2017-2021H1公司收现比基本维持在100%以上,2021H1收现比为108.50%,表明公司现金流质量较好,主要因公司下游应用端PS线条和环保塑料成品框销售回款周期较快。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维持在1个月左右,2020年末公司账龄在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应收账款余额总额的99.65%,账龄超过一年的应收账款占比较小,体现出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能力较强,营业收入质量相对较高。近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额均为正数,2020年公司经营性现金净额为2.19亿元,同比增长47.19%,净现比100.79%;2021H1公司经营性现金净额同比增长8.45%至1.43亿元,净现比达126.23%。2017-2021H1公司净现比均保持在100%以上,表明公司盈利质量较好。

2. 政策推动行业变革,再生塑料行业前景广阔

2.1. 塑料应用广泛,全球产量不断提高

塑料应用渗透生活方方面面,全球产销量逐年上升。塑料以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钢铁、木材和水泥一起构成现代社会中的四大基础材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建材、家用电器、汽车、日常器具等国民经济各领域。近年全球塑料产量稳步增长,2019年全球塑料产量达到3.68亿吨,同比增长2.5%。全球主要的六类塑料为PE、PP、PVC、PUR、PET、PS,消费量占比分别为 30%、19%、11%、7%、6%、4%,该六类塑料的消费量约占塑料消费总量的77%。

PS、PET塑料应用场景广泛,消费量逐年上升。2019年全球PS消费量达约1730万吨。2020年我国PS表观消费量为339 万吨,同比增长5.7%,其中EPS消费量约占比45%,主要应用于汽车及家电中缓冲材料以及建筑保温材料。另据中纤网数据,2019年全球PET每年消费量达7858万吨,其中饮料瓶消费2148万吨。PET在塑料分类中的代号是1号,因其轻便、防碎的特性,在消费品、电子电器、汽车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2.2. 环保需求叠加政策推动,全球塑料循环利用发展提速

塑料工业环保问题日益凸显,再生资源利用能有效减少污染。塑料工业的发展在给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碳排放污染大气环境,废弃塑料污染对陆地、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愈加明显。根据《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若从全生命周期考虑,塑料生产和使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的3.8%,而全球每年约有3%的塑料垃圾进入海洋,其中有94%的塑料最终落入海底,造成严重的污染问题。当前世界各国都把塑料的再生利用作为废弃塑料的首选处理方向。塑料的回收再生将有效体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减碳特点,根据《中国塑料的环境足迹评估》,每吨PS生产排放4.2吨二氧化碳,而每吨废塑料再生造粒仅排放0.6吨二氧化碳。塑料的回收利用能有效治理环境污染,是建设“无废城市”、“循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发展方案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积极出台政策,促进塑料循环回收利用。欧盟于今年5月31日发布的《一次性塑料指南》规定,一次性饮料瓶中可再生塑料使用比例从2025年起不低于25%,从2030年起不低于30%。同时,美国、日本也制定了类似的目标,促进塑料循环回收利用。

全球塑料包装使用巨头对再生塑料使用作出承诺。2019年10月,美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发布了全球预防废塑料污染的首份周年进展报告《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截止至2021年5月,已有超过 400 家企业和政府组织签署了该承诺,承诺的内容包括到2025年:1)完全取消有问题或不必要的塑料包装;2)在有关领域以可重复使用包装取代一次性包装;3)使用的塑料包装 100%可以重复使用、可回收、可堆肥;4)部分企业承诺了到2025年所有塑料包装中再生料的使用比例目标(见下表)。这400多家机构包括了可口可乐集团、玛氏集团、雀巢集团、联合利华集团等快消品巨头,覆盖了全球塑料包装行业20%的产值。根据该承诺的数据,预计到2025年参与者对包装中再生成分的总需求将超过500万吨。

我国积极鼓励循环经济发展,国内再生塑料利用行业迎来新契机。国家发改委于今年7月1日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实施包括废塑料在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统筹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推进废塑料等城市废弃物分类利用和集中处理,引导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项目集聚发展。在政府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和碳中和背景下,国内再生塑料利用行业发展将迎来新契机。

在环保需求和各国政策推动下,未来再生塑料前景广阔。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约1/3的塑料需求将由回收再生塑料满足,到2050年将有约60%的塑料需求通过再生塑料满足。此外,据Grand View Research预测,2020-2027年全球废旧塑料循环利用市场规模将保持10.6%的复合增长。未来全球塑料循环回收利用行业有望加速增长。假设未来全球塑料产量保持平稳增长,PS、PET塑料的使用量占比分别维持在6.20%、7.90%,未来全球塑料回收率和再生利用率共同提升,并且再生PS、PET保持目前价格水平,我们测算到2025年,再生PS、PET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08、809亿元。

2.3. 垃圾分类、两网融合同步推行,塑料回收率有望进一步提高

我国塑料回收率仍有待提高。我国再生塑料综合利用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萌芽期,选择性地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这些固废经简单分拣处理后可作为塑料制品的原材料,是我国塑料再生循环的雏形。2)从 90 年代中期开始的快速发展期,国内塑料加工企业对再生塑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国内可再生塑料的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我国企业可从国外以较低成本回收可再生塑料。3)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的有序发展期,行业经历了全范围整顿,并在结构转型、技术升级以及环保等领域达成共识,废塑料的进口也在“绿篱行动”后逐步下滑。2017 年我国启动“禁废令”后,进口废旧塑料的通道被彻底关闭,但国内回收网络仍较为分散,塑料制品的回收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垃圾分类对废弃资源回收意义重大,我国生活垃圾分类政策稳步推进。全球塑料垃圾总量保持增长态势,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塑料垃圾总量将从2016年的2.6亿吨增加到4.6亿吨。垃圾分类不仅有助于减少垃圾的填埋、降低对环境的危害,而且能有效促进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利用。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起点,循环经济是垃圾分类的目的。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建部颁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目标,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且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要达到35%以上。各地政府也积极行动,相继出台相关文件,加快推进垃圾分类政策的落实。

两网融合背景下社区回收采用新模式,塑料回收量和回收率有效提升。目前我国塑料制品回收体系尚不健全,塑料制品回收率由2010年25%逐步提升2012年的32%,2017年下降至26%。当前社区类回收的主要运营模式有两种:1)传统回收模式,可再生的废旧资源被走街串巷式的个人回收商无偿或者有偿回收;2)两网融合模式,对现有社区垃圾桶进行改造,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投放,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由回收企业集中,再送往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进行加工。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台和“两网融合”模式的应用,2018、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回收率分别为 38%和30%,未来随着垃圾分类政策的深化和两网融合网点的铺开,我国塑料制品回收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2.4. 行业内小企业居多,规模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行业门槛偏低,以小规模企业为主,规模企业更具竞争优势。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进入门槛低,企业普遍规模较小,以作坊式塑料回收加工点为主。根据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塑料再生相关企业注册量为25267家;截至今年7月,中国塑料再生相关企业最多的地区为江苏、山东、广东,三省分别有再生塑料相关企业16434家、12703家、12348家,而收入过亿的仅英科再生一家。小规模企业技术投入少,生产设备落后,相比之下行业内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技术水平更高、单位产出率更高、再生料的纯净度更高,单位损耗量更少,利润水平也更高。

物理改性再生为主流技术路径,规模化企业更具技术研发优势。塑料回收利用技术共有四种:1)物理改性再生利用;2)降级回收、熔融再生;3)化学改性回收;4)能量回收。目前大型企业一般采用物理改性再生利用对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4个环节:回收清洗、分选除杂质、改性造粒、制造成品。拥有全产业链业务的企业往往在各个环节都需要进行研发、生产投入,对生产设备、加工工艺、品质控制等各个环节有较高的要求,相比小规模企业更具技术优势。

政策引导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提高行业门槛。2015年工信部的发布《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指出:1)PET再生瓶片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000吨。2)废塑料破碎、清洗、分选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20,000吨。3)塑料再生造粒类企业:新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5,000吨;已建企业年废塑料处理能力不低于3,000吨。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按照《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及相关公告管理办法的要求,共公示了三批符合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共计38家,英科再生股份公司及子公司上海英科均在名单之内。国家对新建和已建企业设置废料处理能力标准,提高了行业门槛,将淘汰行业内产能和技术水平落后的小企业,同时也有助于优化行业竞争格局,促进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水平提升。

3. 全产业链&全球市场领先布局,产能&品类扩张驱动成长

3.1. 全产业链布局,构筑竞争壁垒

PS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实现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PS塑料业务方面成为行业内唯一实现了“回收-再生-利用-循环回收”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的公司:(1)回收端,公司自主研发了GREENMAX品牌的泡沫减容增密设备,有效降低回收转运成本,并借助自研设备与全球50多个国家的400余个回收网点实现深度合作,建立起全球回收网络,保障公司持续稳定获得相对低价的原料供应;(2)再生端,公司拥有先进的塑料再生技术和设备,生成的再生PS粒子达到99%高纯度和90%的新料性能,同时公司生产r-PET粒子和片材符合GRS认证;(3)利用端,公司依托专业设计团队,将再生PS塑料制成成品框、线条等时尚消费品,实现再生塑料的高价值利用,在不依赖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盈利,成功打通了塑料循环利用的商业模式。

全产业链布局可增强抵御市场波动能力。回收再生造粒行业具有周期属性,由于再生与新料粒子具有可替代性,在同一轮周期中新料粒子和再生粒子价格将保持同向变动。在处于价格上涨周期中,公司的再生粒子业务盈利将提升,公司可加大再生粒子的销售力度;当处于价格下跌周期中,公司可加大自有的再生塑料制品销售力度以削弱再生粒子价格下降的不利影响。因此公司可通过调节再生造粒和下游制品的销售比例抵御市场波动,稳定利润率水平。同时,公司生产的再生塑料产品应用于多个下游产业,保障了公司稳定增长的回收量,具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和环保示范作用。

公司设立三大事业部,负责循环利用各环节。公司旗下设有回收、再生、利用三大事业部,分别负责再生塑料循环利用各环节。回收事业部主要负责GREENMAX品牌回收设备系列产品的生产、销售,为客户提供标准化和定制化产品。再生事业部主要负责再生塑料造粒生产,拥有英科再生品牌。利用事业部主要负责成品框和线条的生产,拥有英科再生海外品牌、国内绿林、英科美框等品牌。

横向拓展PET等多品类塑料,充分发挥品类间协同效应。公司在PS业务基础上,充分发挥不同品类塑料回收、销售渠道之间的协同性,积极拓展PET/ PE/ PP/ HDPE等多品类塑料循环再生利用业务,其中再生PET塑料为公司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在回收端,公司积极研发PET饮料瓶回收、分选、清洗设备;在再生端,公司将回收饮料瓶生产成r-PET片材、净片、粒子,其中片材设备已于2019年底开机小试生产成功,未来将逐步扩大规模;在利用端,公司可直接对外销售r-PET片材、净片、粒子给下游公司用于制作饮料瓶、包装盒、鞋服等,公司也可自行利用r-PET片材、净片、粒子生产饮料瓶、食品包装盒等下游制品。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PE/ PP/ HDPE等多品类塑料循环利用业务,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市场需求,增强竞争优势。

3.2. 研发投入行业领先,核心技术造就优势

研发投入高于可比公司。近年来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加,公司研发费用从2017年的0.3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0.77亿元,3年间CAGR为27.58%,远快于公司同期收入复合增速18.7%。2018-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率分别为4.02%、4.24%和 4.51%,均超过可比公司。

公司研发覆盖全产业链环节和多种塑料品类。公司的研发覆盖了塑料回收、再生、利用的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目前PS塑料的上下游业务技术和工艺相对成熟,已进入批量化生产和工艺持续优化的阶段;PET业务方面,r-PET片材公司已于2019年底开机小试成功,目前处在扩大生产试验阶段,r-PET粒子和净片还在生产方案调试和研究阶段。此外,公司对再生PE、PP塑料粒子也有研发规划,将是未来拓展方向。

公司核心技术成果积累丰硕。再生塑料回收行业分布较为分散,行业特性决定了行业内大部分企业对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公司常年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公司在回收、塑料再生、再生塑料利用领域积累了3方面核心技术,截至目前公司共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3项,并获得多项技术成果和奖励。

公司在塑料回收再生利用各环节掌握先进核心技术:(1)回收环节,废弃泡沫塑料减容增密技术可以将PS泡沫塑料最大压缩成原来体积的1/90,大幅度降低仓储、运输等物流成本;(2)再生环节,废弃聚苯乙烯(PS)泡沫优质再生关键技术能够改善再生粒子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公司生产的再生粒子的性能可达到新料的90%,并且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要求,可定制满足不同性能要求的再生PS改性材料;(3)利用环节,再生PS微发泡制备仿木线材技术能够确保制成产品性能健康、安全、可靠。

目前公司拥有39项在研项目:装饰画画面与工艺设计、注塑装饰框的研究与开发、塑料装饰条模具及加工工艺优化降低密度的研究、PET再生粒子和卷材工艺研发等。其中PET再生粒子的利用技术能够让PET瓶砖清洗后得到的r-PET净片符合食品级加工要求。

3.3. 建立全球回收网络,保障原料稳定供应

公司所需原材料主要为饼块/泡沫、粒子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成品框、线条、再生塑料粒子、回收设备及辅料等,其中生产再生塑料粒子所需原料为饼块/泡沫等,生产线条所需原料为再生和新料PS塑料粒子、贴纸等,生产成品框所需原料为线条、贴纸、镜子、板材护片等。饼块/泡沫和粒子是最主要原材料,2018-2020年公司饼块/泡沫、粒子采购占到采购总额的43.08%、49.67%、34.42%。

建立全球回收网络,保障原料稳定供应。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采购端具有分散的特点,废旧资源不是工业化生产而是来源于全球各地回收点的搜集。公司近年不断开拓新的饼块、泡沫供应商,并跟踪维护现有供应商,自2005年起开始自建全球回收网络,十余年来投入大量人力、资金建设全球回收网络。2018-2020年此类供应商的数量不断增加,2018-2020年饼块、泡沫供应商数量分别为265、300、345个。2020年公司境外前五大供应商为PCC、Kumho Petrochemical Co. Ltd、SCL、GF Color Co.Ltd、TAI,境内前五供应商为兰溪市方立达工艺品厂、淄博市临淄热电厂有限公司、山东众欣工艺品有限公司、阜阳大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临邑晶鑫镜业有限公司,公司前五大供应商较为稳定,合作时间较长。

全球回收降低采购成本。由于国外废塑料采购价格始终低于国内,尤其自2017年我国实施禁废令以来,国内废料进口减少,导致国内外废塑料采购价差进一步拉大。公司在全球建立广泛的回收网络,有利于维持较低的采购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自主研发回收设备,有效降低回收转运成本。公司对可再生材料压缩增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出了国内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PS泡沫塑料压缩增密回收设备,该系列产品的GREENMAX品牌在欧美细分市场享有较高知名度,旗下泡沫冷压机和泡沫热熔机可将PS泡沫塑料体积缩小至原来的1/50和1/90,大幅度降低了回收废旧PS泡沫塑料的仓储、运输等物流成本。目前GREENMAX系列产品已经成功推向国际市场,现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的超过400余个回收点得到使用。它的诞生填补了国内泡沫塑料冷压技术的空白,打破了欧洲设备对泡沫塑料压缩市场的垄断,改变了国内再生塑料资源以直接打包方式回收处理的模式。

销售回收设备与采购废料相结合,稳固废料回收渠道。公司在向再生塑料供应商采购原料的同时也向其销售回收设备,供应商使用公司的回收设备进一步降低了回收转运成本,因此公司借助回收设备的销售加深了与再生塑料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发展稳定的回收渠道。公司生产的回收设备推向全球,也帮助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可再生塑料回收网络。

积极协助“两网融合”,加大国内塑料回收。在国内,公司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协助政府做好“两网融合”项目,公司的回收设备已应用在上海市奉贤、静安、普陀等区的十余个两网融合回收点,未来将在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珠海等城市进一步推广GREENMAX泡沫减容增密设备的应用,助力国内塑料循环利用。

3.4. 掌握前沿技术,实现高品质塑料再生

凭借先进技术工艺,实现高纯度再生PS粒子。公司经过多年自主研发掌握了“废弃聚苯乙烯泡沫优质再生关键技术”,运用高科技分子链修复和塑料改性等再生造粒技术,可改善再生粒子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使得生产的再生PS粒子纯度高达99%,并可达到新料90%的性能,再根据不同应用领域需求定制生产不同性能要求的再生PS改性材料,可用于建筑保温板、画相框及建材装饰线、家电外壳及市政设施等不同场景,相比新料具有性价比优势。

不同等级粒子差异化销售,实现价值最大化。可再生塑料作为为大宗工业原料,可直接对外销售,也可以继续深加工为各种塑料制品。公司所生产再生PS粒子根据品质主要分为A、B、C、D四类,其中A类粒子品质最好,超过公司下游应用制品对再生粒子的性能需求,主要对外销售;B、C类粒子品质居中,主要为公司留用生产塑料制品;D类粒子品质较低,无法满足公司下游制品对原料的要求,主要对外销售。公司通过对不同等级粒子差异化销售,实现再生粒子的价值最大化。

r-PET片材已试产成功,未来将扩大生产。公司正在马来西亚建设的5万吨/年PET回收再生项目以再生PET净片为原材料,运用固相增粘技术和多层共挤技术,制成复合材质的高品质r-PET片材,目前r-PET 片材项目已完成生产方案调试,进入扩大生产试验阶段。公司投产的r-PET片材为ABA复合结构,可用于生产食品盒、饮料杯、塑料餐盘等。未来公司将实现生产r-PET粒子,可用于饮料瓶、食品包装和长丝领域(如鞋服),应用场景广泛。

3.5. 依托专业设计,实现再生制品高价值利用

公司主要生产框条、成品框和线条等再生塑料制品。公司将再生PS材料经过多种技术处理,制成精美的装饰产品:(1)就成品框而言,产品覆盖镜框、相框、画框等种类,公司设有英科美框品牌,拥有一支专业化的设计团队,每年推出上万种新品款式,在线条产品、画面内容、模具压花、成品装裱、包装陈列、家具装饰等多方面进行设计,并在耐磨、抗腐蚀等基础上,将其做成时尚消费品,可提供仿木、仿石、仿金属等多种风格,外观设计更为多样、材料质感逼真,从而实现了从可再生塑料到新颖时尚消费品的高价值利用。(2)就PS线条而言,公司设有绿林品牌,产品覆盖踢脚线、墙板、顶角线、腰线、户外地板等种类,具有环保、性能稳定、格式丰富等优点,公司每年推出上万种设计款式。公司生产的 PS 线条突破了木材、石材和金属材质线条在款式设计及加工方面的局限性,可实现多款式、小批量的柔性化生产。

3.6. 营销渠道覆盖全球,客户资源优质

公司再生塑料制品销往世界各地。公司拥有专业的全球营销团队,能够及时捕捉最前沿消费流行趋势,具备全方位产品开发升级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速度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公司目前在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4000多个客户,产品销往北美、欧洲、亚洲等地,客户包括沃尔玛、Nitori等全球知名的家居产品零售商和经销商。

境内销售主要通过助销系统,营销网点有效补充。国内大部分客户通过助销系统下单,公司直接发货。此外,公司在国内设有24个营销网点,分别设在北京、上海、淄博、广州、成都、重庆、石家庄、太原、兰州、郑州、六安、义乌等地,位于各省份主要城市,能有效辐射周边城市。营销网点主要用于展示线条、成品框产品,方便各地客户实地参观,是对助销系统的补充,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公司在国内的客户包括品牌摄影店、婚纱店以及大型知名房企等。

3.7. 产能扩张扩大优势,品类拓展打造增长新动能

PS塑料处理能力行业领先。公司现有9.72万吨/年的PS塑料处理能力。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2019年中国境内PS线条生产线(包括新料和再生料)共计963条产线,公司PS线条生产线合计140条,占国内PS产线比例为14.54%,业务规模国内领先。此外,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建设越南年产227万箱塑料装饰框及线材项目,未来产能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横向布局PET/ PE/ PP等多品类塑料业务。公司境内安徽六安新建10万吨/年再生PET等多品类塑料项目,将居民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牛奶瓶、日杂瓶进行回收、清洗并实现高品质再生,其原料以可再生PET瓶为主,产品用途主要为食品饮料包装、高端长丝等。公司于2019 年开始在马来西亚新建5万吨/年PET回收再生项目,同年12月已实现r-PET片材设备的开机试产,已成功试制出r-PET片材,项目预计将于2021年底到2022年初建成。

产能持续扩张,迈向全球行业领导者。公司规划未来5-7内将继续扩张产能,其中再生PS产能将扩大到30万吨/年,再生PET产能将扩大到100万吨/年,届时公司产能和收入规模将上升至新台阶。同时,公司未来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持续开发新产品种类和下游渠道,成为全球塑料循环再生利用行业的领导者。

4. 风险提示

(1) 成品框和线条需求不及预期;

(2) 东南亚疫情失控;

(3) 产能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4) PET等新品类业务拓展不及预期;

(5) 海外生产基地废料进口政策风险。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