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保护自然再生资源(儒家保护环境)

2022-12-13 19:19:34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儒家保护自然再生资源(儒家保护环境)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儒家保护自然再生资源(儒家保护环境)相关内

最近很多人关心儒家保护自然再生资源(儒家保护环境)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儒家保护自然再生资源(儒家保护环境)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评价,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有其积极意义。这一生态伦理思想,无疑是契合于当时的社会生态条件,并且对于生态保护曾经发挥过重要功效的。

在工业文明时代到来之前,我国的生态环境都保护得很好,即便是在人口集聚、生态较为脆弱的地区,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态退化的情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保护意蕴是分不开的,尤其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当时人们的行为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实践中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的。

对于儒学的发展而言,汉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也对后世的儒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宋代儒学大家中,都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于自然生态的伦理思考,并且明显带有汉儒的印记。在汉代思潮的基础上,宋代在生态伦理思想上也有新的发展。汉儒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生态保护,也有现实意义。

一、适应于当时的社会生态条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并以当时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出发点,寻求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最佳处理方式。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生态问题并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应的生态问题,只不过在范围和程度上有所差异,而如今的生态问题之所以引起各方的关注,是因为工业文明时代,人们改造自然和破坏自然的能力都较前代有了质的飞跃,因而人的无节制的活动对于自然生态所带来的破坏也是最大的。

但在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生态问题同样存在,只是由于人的破坏力有限,我们所看到的问题并不如现代的生态问题那样触目惊心。然而由于当时人们所掌握的生存力有限,人类的群体比较脆弱,因而古时生态的恶化也同样可以将已经创建的文明推向覆灭。从这个意义而言,尽管生态破坏的程度不尽相同,古人所面对的生态压力比之我们现代,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包括土地和森林的退化,发展到极致,可能会导致古代文明的崩溃。这并非是危言耸听,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国和印度的文明得以留存到现代社会,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文明都已经消隐在生态恶化的漫漫黄沙中。

根据史料记载,在我国西域地区,古时也曾有过许多灿烂的文明,如古楼兰文明,然而也因为生态的恶化而走向了毁灭。当然,与古时相比,如今我们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更严峻,生态恶化的后果也更加严重。

两汉是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据史料记载,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种类颇多,发作的频率也很高,以水灾、旱灾、地震为主,而且东汉时自然灾害总数明显比西汉时多,灾害的爆发具有明显的地域性。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两汉人口数量、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自然灾难并不是生态问题考察的重点,因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态灾害,才是生态问题所应当关注的。因此生态的视角重点关注的是由于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对于自然生态的所造成的人为影响。

从《史记》和《汉书》所记载的当时各地的人口数量,以及不断出现在记录中的移民、戍边的情况,可见两汉时期人口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且人类活动的范围有了较大扩展,从原来所在的中原地区,向西扩展到当时的阴山附近,向东扩展到江南一带。

而人的活动对于当时的自然生态而言,并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由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生态问题,在史书中很少见到有记载。反过来,从两汉的文献资料来看,直到东汉时,重要城市的生态情况都非常好,能够满足汉儒的生态审美需求。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表明两汉的生态保护情况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未因人类活动的增加而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这是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积极成效之一。

二、对于后世儒家的伦理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伦理思想的发展史上,汉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两汉时期的伦理思想,继承了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成果,并呈现出百家合流的趋势,因此秦汉之际的儒家,是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吸收了诸子各派的理论并形成一家之言,从而使两汉儒家的思想具有较强综合性。

从生态伦理的发展史而言,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许多方面都借鉴了诸子各派的生态伦理理论,也尤其是道家的理论,如《吕氏春秋》、《黄帝内经》中所具有的丰富的生态保护思想,都为儒家所吸收,并经过总结归纳,变为自己的生态伦理理论。从这一意义上而言,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集中反映当时社会思想综合的成果的。

从纵向而言,两汉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发展,是对于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总结和提炼。两汉时期,在儒者的伦理思考中,天人关系成了最大的议题,人伦关系的尊卑秩序都自天人关系而衍生出来。

自汉以后,儒家在天人关系的思考上,基本是循着汉儒的路径,在天人合一的伦理构建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中,两宋的儒者对于汉代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三、对于当代生态伦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为我们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天人合一”的伦理整体性视角,要求人们从超越天、地、人的立场,从大系统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观中具有强烈的泛道德色彩,如“仁民爱物”,是将人的仁爱的本心、本性推及宇宙万物,使原本用来对待人的道德关爱,也能推及到自然界的生物中。

儒家生态思想能够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者间的关系,并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眼前和长远的利益关系,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至工业社会末期,人类便已开始全面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是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使全社会都意识到重新理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人类无法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正确位置,则一场无可挽回的生态灾难将无可避免,人类将自食其果,最终为自身带来灭顶之灾。

两汉儒家对于自然物候的变化所持有的关注,对我们今天的生态保护有借鉴意义。只有在关注自然界的发展,了解自然生命的运动节律,尊重生态循环的过程,了解并尊重生态规律,才能解决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并对人类自身的活动做出规范,使人的活动不要违背生态规律而行。

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在规律为尺度去衡量万物、衡量人类自己,约束人类的活动、需求和发展,这是现代生态保护思想的核心思想和价值所在。

两汉儒者所提出的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对我们今天生态资源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在个人消费上,提倡勤俭节约,不浪费有限的生态资源,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在当今,由于经济的发展,铺张浪费的现象也成为一种潮流。

很多人肆无忌惮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尤其是非再生资源),滥用、妄用这些自然财富去满足个人的欲望,挥霍无度,而知节制。物质欲望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而重申两汉时期的生态节俭观,无疑为现代人敲起了警钟。

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认真思考人类文明与大自然永恒的话题——和谐,从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中悟出“生态和谐”的真谛,与全人类一道,凭借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实际行动保护好我们所居住的这个星球,共同努力,创造出一个绿色文明的21世纪。

寻求“满意生态环境”,致力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这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之一,这样一种理想,也应当为当代人所继承。

结论

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环境伦理思想和同时代的道家、佛家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两汉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具有伦理整体性的视域,并不将自然物作为客体与人相对立,而是提倡人与自然的整体性,提倡天、地、人三者的和谐共处。

在对于资源的利用上,并不像佛家那样反对任何形式的杀生,儒家允许杀生,也允许在适宜的时候进行采集渔猎等获取自然资源的行为,即肯定人对自然的合理性需求。同时儒家是积极参与其中,儒家的生态世界始终是与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是密切相连的,并不欣赏没有人存在的、人未到场的“荒野”生态观。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