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

2019-02-22 10:22:11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大家是否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大家是否对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应该为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感兴趣呢。

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编制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这份文件,一共是177页。目录如下。适用范围为老城内的33片历史文化街区,包括南长街、北长街、什刹海、大栅栏、鲜鱼口等区域,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占老城总面积的33%,占核心区的22%。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封面(部分)。来源/北京市政府官网

笔者拜读文件,发现其中除了考虑古树和绿化等,《导则》中没有关于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针对乡土动物保护的考量。而在北京,2020年将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届时将诞生联合国下一个十年的“生物多样性目标”。北京市在规划中不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到它的有关政策文件中去,有些说不过去。

目录页一览(局部)。来源/北京市政府官网

因此在这个古都进行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的规划中,中国绿发会建议:应该将“生物多样性”写入这份文件中,并把本土动植物物种、尤其是标志性动物的保护写入导则。以下是五点建议:

(一)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本土/传统物种的保护纳入规划的《总则》部分

古城历史文化中,生物多样性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这种角色在本规划文件中尚未得到体现。例如,有一种以“北京”命名的迁徙鸟儿,叫“北京雨燕”。北京历史上叫“燕京”,也是拜它们所赐。它们每年飞到非洲南部越冬,迁徙距离在同等体型鸟类中最长,一生旅程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作为为数不多以“北京”命名的动物之一,这种燕子对于北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

然而,它们在北京已经越来越“无枝可依”――无处可栖息。为什么呢?因为北京雨燕筑巢繁殖所需的古城楼、可以做窝的地方没有了。

2014年5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观鸟专业委员会组织志愿者对此进行了跟踪研究,2014年7月份在北京地区观测到的雨燕仅有2700余只。相关报道可参见2015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北京雨燕常以古城楼为巢址,因此又被称为“楼燕”。近年来,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建筑被大量拆除,保留下来的也被安上防雀网,这让雨燕无以为家。[注]

另外,由于近年来城市中大量的人工草皮、杀虫剂带来的昆虫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也使得雨燕食物来源受到影响。大面积现代高层建筑外墙玻璃给鸟类带来的错觉,也让每年不少鸟儿一头冲上玻璃撞死。更糟糕的是,在古城楼还挂了很多防鸟网,使得它们无处可栖。

中国绿发会建议:此次在设计中,应该根据野生动物的习性和生态需求,为北京雨燕等代表性动物留下生存空间,建设生态宜居、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京城。

(二)街巷绿化:应遵循自然,让野草长

该导则5.2.2 是关于街巷绿化,其中指出: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绿化应符合街区传统风貌特点,采取分散、多点、小规模的方式,并提出了5点原则。绿会赞赏总的原则,尤其赞赏关于让居民认养一小片空间来进行绿化。对于街巷绿化,绿会建议:

应该将“确保绿化物种的生物多样性尽可能多,并让野草长”加入进5.2.2 《街巷绿化》一节。不强制除草;禁止喷洒农药、禁止使用杀虫剂。历史街区中,本来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荒地之美、杂草之美,这种审美观在生态文明时代更具典型意义,因为它蕴藏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