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

2022-10-29 18:17:24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

最近很多人关心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吴江区再生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3年前,一只红鸟从香港清水湾飞往广州南沙,在这里安家落户。无数建设者的日历,没有写过春夏秋冬一日闲。如今,红鸟即将展翅高飞、遨游湾区。

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获批设立的第一所内地与香港合作大学,也是《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出台后落成的首个重大项目。

3年的建设历程,也见证大湾区高端人才、科研成果、产业信息等重要发展要素更加充分地流动。

一条小河,见证一所绿色的大学

8月27日,港科大(广州)校园内流淌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小河”,从图书馆延伸至行政楼脚下,与众多学子一同迎接开学日的到来。

290米的河道,虽然不长,但河道水系遵循绿色校园的理念。河道用水主要是楼内收集的洗手水和空调管道的冷凝水经处理后的水,源源不断注入河道,让水流动起来。港科大(广州)校长特别助理兼校长办公室主任李斌说,这是岭南水乡文化和高科技元素完美结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园结合自然景观与建筑,在设计与建造的过程中融入节能、环保的关键性前沿技术,致力于将校园打造成为绿色、智慧、碳中和的新标杆。”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介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总工程师郜明对校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印象深刻。“这是我第一次参与粤港合作的项目,自校园概念规划起,绿色低碳的理念就有明确提出,此理念贯穿了整个校园建设的始终,整体校园又分为两期,可持续、可发展的理念也初步体现出来,校园的建设不仅仅把学校当作几栋建筑,而是把整个校园作为了一个显示版的实验室,让其中师生与校园融为一体,大家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在港科大(广州),未来学生、老师走进教室不需要手动开灯,离开教室也不需要手动关灯。因为这里有一个“校园大脑”,可满足解决校园突发事故的事前、事发、事中等过程对视频监控、视频会商、融合通信、大屏显示、音频扩声、综合管控等方面的需求,这个“大脑”智能、节能,学习师生的使用习惯并进行调整,实现精细化管理,建设绿色校园。

同时,港科大(广州)的教科研楼屋顶覆盖大面积光伏板,可将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资源转化为校园供能的一部分,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

红鸟硕士班新生陈琼燕报到的第一天感叹,这里的一切都不负期待。“专业化的行政队伍让我们从进入校门到完成注册的过程畅通无阻;现代化的建筑、设施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专注在科研领域。”

一次破冰,见证一所创新的大学

8月22日,港科大(广州)的新生们进行一场破冰活动。

通过抓手指、报数字等热身小游戏,同学们随机分成了几个小组,在限定时间里选出队长,并讨论出小组队名与口号。15分钟内,原本互不相识的同学们很快就打破了陌生,发挥个人所长,用纸笔绘出独属于自己小组的团队文化。这不仅是为了拉近新生们的距离,更是希望港科大(广州)的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与不同枢纽与学域的同学相互协作。

港科大(广州)开创了新的学术架构,以“枢纽”(Hub)和“学域”(Thrust)取代传统学科学术架构的“学院”和“学系”,着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倪明选表示,“港科大(广州)将在科研、教学、知识转移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创新,港科大(广州)在南沙落地,并不是把港科大的办学再复制一遍,而是想借这个机会在广州做一些过去做不到的、更好的东西。例如创新制度做好交叉学科,创新教学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用好南沙的产业政策推进科研和产业的紧密对接,解决尖端科技难题。”

“在港科大(广州),所有教师的办公室都不再按照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安排,而是随机分配,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多交往、多交流。”倪明选表示,鼓励他们为解决复杂问题作出贡献。

这种交叉融合在设计上同样有所体现。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技术管理处高级主管顾成帅介绍,港科大(广州)借鉴“商业综合体”概念,在设计上形成学术综合体,打破不同专业之间空间上的障碍,开学后,港科大(广州)各专业的同学、老师可以更加便捷地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认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户南沙,能够推动南沙着力打造粤港澳人才深度融合区。“积极探索人才自主培养的深度融合,为粤港澳全面合作打造生力军,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过程就是一个国际人才竞争的过程,竞争的制高点在教育质量。”吴江认为,南沙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在特色办学中,需要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青年就业创业,发挥三地学科专业优势,深度融合打造一流师资人才队伍。

一个基地,见证一所融合的大学

8月19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在崭新的校园成功举办。会上进行港科大(广州)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是港科大(广州)第一场大型交流活动。

港科大有着良好的科创传统,培育了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港科大(广州)如何与广州乃至珠三角产业创新融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

南沙区副区长欧阳健华认为,港科大(广州)的学科设置与南沙科技创新和重点产业高度契合,将孕育形成“硅谷效应”,是推动南沙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

香港科技大学与南沙结缘二十余载,早在15年前便在南沙设立广州市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随着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学,两地科创合作提速。港科大(广州)与广州大学、港科大协同发展,共同筹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强化粤港合作,申报建设港科大(广州)大学科技园;通过引入香港科技园南沙孵化基地,打造粤港澳双创产业园,努力建设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充分释放国际化研究型大学活力。

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告诉记者,他们将把产学研的重点放在一个基地上。

今年5月,越秀·iPARK穗港产学研基地项目亮相南沙新区二季度第二批项目动工活动,这是越秀集团与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在南沙合作打造的科技产业园区。

“选择在庆盛共建产学研基地,就是希望能支持港科大技术孵化或校友创业的项目,以及更多来自港澳和海外的优质科技型初创企业落地大湾区内地城市,积极促成他们与大学以及周边城市政府、产业界的交流合作与互动。”高民告诉记者,他们将在基地挂牌设立“广州市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越秀工作站”及“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越秀基地”,作为联系入驻科技类初创团队和企业、大学及产业界的对接口。

南沙新区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管理局局长张乐春表示,港科大(广州)将依托南沙的全制造业资源,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孵化,为大湾区未来的智能制造业注入新的动能。

高民憧憬道,伴随着港科大(广州)的落成开学,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共同打造香港科技大学2.0”的指导框架下,他们也将重点推动建设香港科技大学科技园这一孵化载体,期望吸引更多港科大创新创业的公司,尤其是硬科技公司在南沙孵化发展。

延伸

聚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学季

【南方日报记者】 柳时强

【摄影】陈小铁

【作者】 柳时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