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是不可再生资源(牙齿不可再生吗)

2023-07-05 14:17:18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牙齿是不可再生资源(牙齿不可再生吗)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牙齿是不可再生资源(牙齿不可再生吗)相关内

最近很多人关心牙齿是不可再生资源(牙齿不可再生吗)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牙齿是不可再生资源(牙齿不可再生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小时候大家应该都听过这样的话

“再不好好刷牙,牙齿就该长虫子了”

其实,你知道吗

在甲骨文中就有对龋齿的记录——

“贞勿于妣甲御妇好龋”

这条甲骨卜辞

也许是世界上最早关于龋齿的记录了

这,是(牙)齿。

这,是龋(齿)。

是不是挺形象?

虫牙,甲骨文中的“龋”字

就是牙齿里钻出一条小虫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虫牙”了

看来,古人饱受龋齿的折磨了!

古代:说不定古人做得更好

我们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如何保护牙齿了,在《史记·仓公传》中就批注了出现龋齿的原因是:“食而不漱”。或许有人就会问了,古代在没有牙膏和牙刷的情况下,他们如何保护牙齿呢?

漱口

最早,我国古代采用的方法是漱口,在《礼记》中也提到“鸡初鸣,咸盥漱”,如盐水、浓茶、酒当做“漱口水”。

在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就记载到:“每旦以一捻盐内口中,以暖水含……口齿牢密。”还有在《延寿书》有用浓茶漱口的记载,“凡饮食讫,辊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据说,这是因为茶叶中除了有维生素外,还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可以起到杀菌抗菌的作用,而氟合化物可以防止出现虫牙。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漱口所采用的药水也大有讲究,一般由黄连、黄芪、大黄等中药配制而成,既能达到保护牙齿牙龈的目的,还能败火去燥。

剔 牙

除漱口之外,还需剔牙。

吃饭塞牙,古人肯定会遇到。西晋文学家陆云给他的兄弟陆机写信,信中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不过此时的牙签,还是个稀罕的东西。

牙粉与揩齿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出现了通过揩齿来保持口腔干净的方法,比如用手指或者杨枝,配合“洁牙剂”来“搓”牙齿,“洁牙剂”主要是盐或者药物散剂,也就是说,“牙粉”或者“牙膏”的雏形就在此时出现了。

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有一幅《劳度叉斗经变》。这一幅画,描绘的是一个身穿袈裟的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瓶,右手中指横在牙齿上揩齿的情景。

刷 牙

图片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普平台

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牙刷出现在中国。

1953年,考古学家在内蒙古的辽驸马卫国王墓中(公元959年)发现了骨质牙刷,牙刷头两排十四孔,十分精致。

随后,唐代、宋代的墓葬中也都发掘出了类似的牙刷,古人使用牙刷的习惯已经蔚然成风,从达官贵人的进贡用品走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由此可见,在保护牙齿这方面,我们的祖先可是整整摸索了数千年。

现状:不容乐观

不过,这爱牙行动,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随着食物含糖量越来越高、日益精细,现在龋齿的发病率也逐渐递增。尤其是孩子,最容易发生龋齿。

小朋友拥有一口健康的乳牙,就打败了全国70%的儿童。说真的,孩子的牙不好,父母“脱不了干系”。2018年,中华口腔医学会通过全国线上调研发布了《换牙期儿童口腔保健年度报告》,结果显示:

39%的家长认为是蛀牙是蛀虫咬的、

17%的家长认为龋齿是孩子乳牙脱落前的必经阶段、

仅有32%的家长知道龋齿是因为牙齿在酸性环境下被腐蚀造成的。

未来: 牙齿可能再生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坏掉的牙齿“再生”呢?

科学家发现,在孩子的乳牙中可以分离出“乳牙干细胞”,它可以自己再生出新的牙或牙的组织来。原本不可再生的牙髓,居然真的重获新生了!

新的研究发现,除此之外,这颗小小的乳牙,还可以被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眼角膜再生、心肌梗死、肝纤维化、类风湿关节炎等十多种疾病的研究治疗。

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孩子脱落的乳牙保存起来,说不定未来可能用上呢?

答案是可以的,但不是把孩子的乳牙放在家里的冰箱里!

家长想储存乳牙,要选择专业机构,这才是最科学的处理方式。

四川省干细胞库由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备案批准,是集干细胞资源储存、科研开发、产业化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干细胞资源库。

在孩子换牙时采集乳牙,经过专业的处理后,将分离出来的“乳牙牙髓干细胞”置于-196°C的液氮中存起来。这样,乳牙干细胞的活性才不会消失,等待未来派上用场的一天。

来源:四川省干细胞库

编辑:邵雪洋

温馨提示

不前往涉疫地区。市民朋友要密切关注国内疫情动态,不出境、不出省,尤其是不前往有病例报告的城市。外省旅游、出差归来后,建议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并进行14天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发热、干咳等不适症状时,立即就近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主动接种新冠疫苗。符合条件的市民应尽快全程接种疫苗和加强免疫。我市已全面启动新冠疫苗加强免疫工作,请已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间隔达6个月的市民,及时就近进行新冠疫苗加强接种,共同筑牢全民免疫屏障。

落实健康生活方式。自觉养成“勤洗手、常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等文明健康好习惯,不扎堆、不聚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出入公共场所时,积极配合测量体温,戴口罩,查验健康码、行程卡等防控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