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清新环境引入国资的四大深层用意

2019-05-08 16:13:43
导读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清新环境引入国资的四大深层用意,大家是否对清新环境引入国资的四大深层用意感兴趣呢。自2018年起,国资入

环保百科今天分享清新环境引入国资的四大深层用意,大家是否对清新环境引入国资的四大深层用意感兴趣呢。

自2018年起,国资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大幅增加。据中国大气网2018年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仅截止到去年11月份,就有十多起国资入股民营上市环保企业的案例出现。今年,这种趋势依然很明显,清新环境、碧水源等环保龙头企业都在今年先后披露了引入国资的消息。

国资入股民营企业一直是业内普遍关注的话题。这几天,清新环境刚刚与四川发展国润环境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润环境”)签订了股份转让协议,清新环境首席环境技术专家张开元陆续收到了很多行业伙伴和媒体朋友发来的拜访或是采访邀约。其中涉及最多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卖掉企业?”

在接受中国大气网采访时,张开元用“顺势而为、大势所趋、蓄势待发”来概括这次合作的重要意义。对这次国润环境的入股,张开元很满意,他表示,这一合作的达成是推动公司完成更大梦想的战略性选择。

而清新环境总裁张根华也说出了大多数环保企业的心声,他认为,国企与民企的合作,本身并没有所谓的谁进谁退。所有合作的前提都是要思考,如何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合作是一种市场的必然选择。

优势的最大化互补

任何一项合作的达成都并非偶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国企与民企的战略合作,其实也是双方共同需求的满足过程。

4月22日,清新环境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北京世纪地和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地和”)拟向国润环境转让清新环境25.31%的股份。转让完成后,世纪地和将不再是清新环境第一大股东。

张开元介绍,去年下半年开始,清新环境已经开始着手引入战略投资人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接触了很多投资机构。而最终选择国润环境,正是基于双方优势的最大互补。

国润环境的母公司四川发展(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发展”)很早就开始布局环境产业,致力于打造环境治理的综合服务商。国润环境是其重点打造的环境治理产业投资平台,目前在固废处置和水污染治理领域已经形成了显著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

清新环境在大气领域的市场布局和积淀,必然会成为平台的重要补充力量,将帮助国润环境快速形成大气治理、固废处置、水污染治理三大核心板块,双方的有效协同,为打造全国领先的环境治理综合服务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川发展被誉为四川省综合性产业投融资平台的“航母”,现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监管。作为一个纯粹的投融资平台,四川发展持有22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股权,体系内的企业已超过600家。可以想象,这次合作,可以为清新环境带来庞大的市场空间。作为拥有万亿级规模的国有企业,也将成为清新环境的强大资本后盾。

快速打通融资通道

从目前已经公布的2018年环境企业的业绩报表来看,这一年,不少企业面临业绩下滑、现金流紧张等问题。

清新环境董事会秘书李其林表示,“这很大程度上是受金融去杠杆的影响,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压力大,财务成本快速上升,从而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

环保行业发展本身就会经历很多起伏的过程。去年,清新环境的业绩也出现了小幅下滑。2015年到2017年间,受国家政策大力推动环保发展的影响,清新环境经历了业绩的高速发展期,2018年虽有小浮下滑,但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

虽然国家推动环保的力度有增无减,但整个行业环境这两年并不是很景气,环保成本被大幅压缩,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张根华表示,与往年相比,去年清新环境拿到的合同订单量更多,但价格却下来了,尤其是工程类项目,利润下滑趋势更明显。

此前,张根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清新环境如果不在资金上有很好的突破,就绝不会轻易去碰PPP项目。

在融资成本和金融风险双高的背景下,清新环境再一次选择先放弃一部分运营类项目。张根华指出,运营类项目一般周期较长,会加大企业的资金风险。而清新环境又是技术见长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经验丰富,要想谋求发展,就需要突破融资瓶颈。

“当规模达到一定的体量,就必然面临自我提升的关键问题。这也是大多数环保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李其林坦言,当融资问题暴露出来后,民企在这方面的弱势的确也会突显出来。虽然国家政策在大力支持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但落地实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民企还是会面临歧视性待遇。如银行信贷方面,民企的贷款利率普遍在基准利率水平上浮30%-40%,而国企则上浮10%以内。在资产负债率的要求上,国企的放款条件是资产负债率不高于75%,民企则要求不高于65%。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