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非可再生资源吗(生产再生稻需要满足的生态条件)

2023-07-01 12:19:49
导读最近很多人关心水稻是非可再生资源吗(生产再生稻需要满足的生态条件)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水稻是非可再生资源吗(生产

最近很多人关心水稻是非可再生资源吗(生产再生稻需要满足的生态条件)这个事情,环保百科小编整理了水稻是非可再生资源吗(生产再生稻需要满足的生态条件)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近日,安徽省池州市举办了一场有关优质水稻的“盲评”活动。与以往优质稻米评鉴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参赛的水稻是不同品种在绿色生产模式下的“二茬稻”,也就是近几年很火热的“再生稻”。

何为再生稻

“再生稻”,就是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苗、长穗,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在操作上,只割稻株的上三分之二部分,保留下面三分之一植株和根系,并施肥培育,让其短时间内再长出一季稻子。

再生稻在我国的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晋代郭义恭的《广志》中,就有稻“获讫,其根复生,九月熟”的记载。在民间,它也有“抱孙谷”或“秧孙谷”的俗称。

再生稻的适宜种植区域多为光温资源“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地区,人们可利用一季早中稻收割后培育再生稻,充分利用当地温光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及单位面积总产量。

根据统计,在中国南方稻区的1.6亿亩单季稻田中,约有5000万亩适宜种再生稻。目前福建、四川、重庆、江西、安徽等省份是其主要主产区。

再生稻可“再生”

作为一种“一次播种、两季收获”的水稻栽培方式,再生稻具有增产增效、生育期短、米质优、省种、省工、节水等优点。

2018年,安徽白湖农场曾示范水稻“一种两收”技术500亩,经专家现场测产,头季稻理论产量达到642.5公斤/亩,再生季水稻产量达到409.9公斤/亩,两季平均亩产达到1052.4公斤。在广西灌阳,再生稻还曾创下两季亩产总量1561.55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不仅节本增效,再生稻生产方式也更加绿色。安徽芜湖九十殿村种植户刘庆萍曾种植500多亩再生稻,第一茬亩产650公斤,第二茬差不多200多公斤,比种“一季稻一季油菜”亩均增收200元。她介绍,头茬收过后,再生季每亩只要施7.5公斤尿素和5公斤配方肥,不需要施用农药。在湖北,有技术团队经过验证表明,机收再生稻可比一季中稻增产53.85%,平均每产1吨稻谷减少农药用量20%,肥料利用率提高6.8%。

另外,再生稻的米质、口感都更好。

普通大米色泽浅白,粒细,杂有米碎

再生稻米色泽较深,颗粒饱满,均匀,而且米头带有胚芽

可以说,再生稻能够有效解决双季稻劳动力短缺和人力成本大幅度攀升问题,对调优粮食生产结构和实现农业提质增效有重要意义,一直是南方很多省份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稻谷总产的一个重要措施。

安徽再生稻的历史沉浮

曾经,作为一种减灾补偿技术手段,蓄留再生稻是一种让受灾的水稻“起死回生”的手段。对于受灾早稻,重新补种时节太迟,水稻扬花时极易遭受“寒露风”危害,导致“花而不实”,影响收成。而蓄留再生稻,可以充分利用受淹水稻原有根系和光温资源,加上妥当管理措施,达到减灾或免灾目的。

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再生稻的发展势头先后因粮食丰收、粮食卖难、种粮效益底下而受挫,另一方面,机收对稻谷造成的碾压也一再影响再生稻的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双季稻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传统稻-油种植逐渐被稻-麦种植取代的大背景下,因小麦的抗灾稳产栽培技术欠缺,土地生产效益难以满足需求,再生稻得以再次发展。

2010年前后,伴随着皖西地区早中稻(8、9月收获)的发展,农民自发种植起再生稻,但此时的再生稻处于再生季无管理、“有就收,无就丢”的自然再生状况。

近年来,随着抗机收碾压品种的推广及配套技术的完善,特别是常规种粮、种稻效益低下而大户增产增收的需求强烈,部分新型经营主体主动将蓄养再生稻发展成“水稻一种两收”模式。在技术保障下,再生季稻谷产量稳定增长,这一新型种植模式得以快速发展。

安徽农业科学院水稻所研究员吴文革团队自2012年开始率先开展双季稻北缘地区再生稻技术研究,在团队的努力下,原本将作为灾害补救措施的 “再生稻” 发展成为了一种“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种植模式 。

吴文革认为,从“再生稻” 到“水稻一种两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也不仅仅是“种一茬收两季”的字面意义,还有技术内涵的升级,是种粮增产、农民增收等社会需求升级的体现:粮食多收、农民增收,重点在于“两收”,而非以往被动作为救灾措施。

目前,再生稻示范推广在安徽省江淮以南至沿江江南稻区发展迅猛,2019年种植面积达30万亩,2020年猛增到80.2万亩,很多地方已将再生稻作为优质粮工程。

再生稻未来何来?

目前,再生稻发展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整体而言还未形成规模,发展仍然不少短板亟需补足。

01

再生稻米品牌建设存在短板,相关农业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02

产业化开发落后,带动性不强。从事再生稻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结构不合理、加工层次低,产业链较短、集群效应低、牵动性弱。

03

再生稻种植未纳入粮补范围。

如何推动再生稻产业发展?

安庆市种植业局总农艺师陈再高认为,要加大农田基本条件建设,完善再生稻田块条件,实现藏粮于地;加大宣传与品牌建设,由水稻生产到再生稻米加工、稻米产业升级;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加强技术研究、熟化、完善。

根据农民日报、科学网、中国日报综合整理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梁冰清

图片:网络

监制:王澎;编辑:梁冰清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